收藏本站|网上投稿|站内搜索|我要提问

地址: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电话: 0351-7011885
传真: 0351-7018214
邮箱:yangongbu@sxu.edu.cn

辅导员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辅导员工作

给青春注入创新的因子——广西大学辅导员李海平事迹材料

日期:2012-02-26 信息来源:新华网 作者:

一、个人简历

李海平,男,壮族,中共党员, 1976年10月生。2007年起从事辅导员工作。2010年担任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10级硕士、07级本科(187人)辅导员。

二、获奖情况

2010年:广西高校优秀辅导员年度人物

三、工作情况

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学生听到李海平老师讲最多的词汇是“创新”,听到李老师常讲的一句话:“创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生要成为新时代合格的接班人就必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李海平老师用他的言传身教给大学生的青春注入创新的因子!

循循善诱倡导创新

无论课堂内外,李老师都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理念、培养创新思维。常有学生问:“老师,我们小小学生哥,哪敢奢谈创新?哪有那么多创新?”李老师回答:“创新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新的做法,取得好的效果,也是一种创新。创新不一定都是要从事高深理论研究或者高端技术开发,关键是同学们要养成追求卓越、勇于超越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日积月累,完全可以成为创新型人才,做出创新成果。”李老师还以1993年广西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超级解霸系列软件研发者、北京世纪豪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梁肇新总裁作为例子,勉励学生向杰出院友学习,勤奋刻苦,大胆创新。

学院学生深受到李老师的影响,从日常细微处入手,注意总结经验,推陈出新,不断超越。有学生摘选《广西大学学生手册》里有关学生学习生活常用的规定,结合学校环境,用几页纸编写《在校日常学习生活简明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从吃穿住行等各方面指导学生办理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每年新生拿着《指南》称赞说:“有了这个《指南》,我很快就能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学生干部更是积极创新的榜样,他们在李老师的要求下,每完成一项工作,都自觉地总结经验,探讨细节的得失,精益求精,并形成文档传存下来,将经验内化于自身的同时也传给后来者分享,使自己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顺利成才;新上任的学生干部因此能很快就能承担起重任,他们说:“多亏了这些传承资料,把以前学长宝贵经验留了下来,我们接任工作时就轻松多了,也有了进一步创新的基础。”

2009年,学院对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36家用人大户单位做毕业生追踪调查,得到认可最多的评语之一是:留得住、用得上,有较强创新能力。多年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的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每年总的就业率达95%以上也印证了这一点。

独辟蹊径推动创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最能体现机械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活动。针对指导老师与专家提出的科技创新活动“选才难、培养难、管理难”,以及学生反映的学习难、交流难等问题,李海平老师组织成立了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并亲自指导俱乐部的运转。每年11月份组织科技创新知识培训和俱乐部会员招新活动,挑选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典型代表做动员报告会,出面邀请学院教授、专家和博士做系列报告和专题咨询,组织师生之间、俱乐部学生会员之间定期开展专题研修、科技沙龙、竞赛集训等活动。

2007年以来,学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蔚然成风。每年举行的学院科技活动节,吸引了众多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报告会、咨询会一座难求,场面异常火爆。学院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人数和项目也是逐年增加,2010年达到130多人次、30多个项目,还出现因报名学生过多使得老师难以取舍的局面。科技创新竞赛取得累累硕果,接连在各级学生科技竞赛中夺得多项大奖,其中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第七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决赛上获得的银奖,填补了学院在该项赛事的空白。正如在2008年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决赛中荣获一等奖的2005级贺琦同学所说:“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让我得到了老师的及时指导,而且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同学,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了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指导老师已获得两项国家级一等奖、多项省部级奖的郑广平老师也认为:“大学生科技创新俱乐部这一平台好,解决了多年来选苗难、育才难的问题。”

科技创新俱乐部这一独特模式,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整合了学院科技创新优质师生资源,搭建了学院“航母型”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从而建立起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机制,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

身体力行参与创新

李海平老师不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己也注意用理论指导实际中的学生工作,同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将之进行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学生工作的创新机制。

他勇于探索网络党建的新路子,指导学生建立机械学院流动党员支部,利用QQ群、网络博客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管理。2009年机械工程学院网上流动党员支部得到了时任广西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向群同志的积极肯定,《光明日报》也于2010年1月13日刊登文章《流动党员有了温暖的“家”》对此进行了报道,成为学院和学校学生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此基础上,李海平老师主持的课题《网络党建——信息化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模式》,获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10JDSZ3019)立项。

此外,李海平老师根据近几年来实际工作中的思考和体会,撰写和发表了3篇有关学生工作的学术论文,作为主要成员完成了广西大学科研项目《广西大学生就业选择的归因研究》(排名第三)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项目《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调整对广西就业渠道拓展的影响分析》(排名第二)的研究工作并结题。2011年,李海平老师指导学生研发《一种能预防颈椎病自动控制升降平台的研发》项目,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争取实现学院在该项赛事的突破。

李海平老师在学术科研上的孜孜以求,不仅提高自己理论和科研水平,增强对实际的工作的理性指导,而且其参与创新的示范作用更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李海平老师一直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和希望,绝大多数未来掌控着社会资源的精英将产生于大学生,而且这些精英的思维模式、处世理念基本成型于大学阶段且深受辅导员的影响。因此,李老师这样定位辅导员的角色:国家和社会未来精英的资深影响者。作为辅导员,理应给这些未来精英的青春注入创新的因子,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经济发展方式战略转型背景下完成我们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大力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1885 传真:0351-7018214
E-mail:yangongbu@sxu.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