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辅导员 |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线升级”

日期:2017-10-28信息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的特点也有广泛解读,然而对于如何理解互联网思维,如何发挥互联网的特点,社会各行业间观点并不统一,行动各有方向。


      在“互联网+”的号召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接受“互联网思维”,以致言必提互联网,行必用互联网。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课堂讲授、对话交心转移到网上互动,点赞量、转发数成为一种新的炫耀资本,也催生出了微信拉票这种新的网络生态和市场需求。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它的基础是一定的哲学社会学理论,它的对象是人和人的思想,它的目的是改造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思想政治教育和互联网的本质看,当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胜任时代要求,有必要完成一次“在线升级”。


      首先,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明特点实现对互联网认识的“在线升级”。


      互联网是技术而不是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是哲学社会学理论,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传播的理论能否很好地解释并指导社会实践,亦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能否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引。而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它能很好地帮助人类思维,但却无法代替人类思维,依赖互联网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理论解释现实、引导实践的能力,也就无法从根本上赢得思想理论战线的斗争。


      互联网是方法而不是目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过程让青年形成正确的政治观念、价值理念和良好的社会心态,最终能立志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心的工作,要塑造一个人的思想和灵魂。人是鲜活的,人的思想是独立而独特的,一个人是否形成了正确的理想信念要通过观察人的日常言行来判断。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过分看重运用互联网产生的数据,将粉丝数、点赞数、转发数等当成重要评价指标,甚至当成最终目的,进而忽视了对现实群体的观察,这无疑是抓错了重点。


      互联网是局部而不是整体。


      作为一种新的传播理念和信息载体,“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本身必然会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生机,事实也证明运用互联网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但一种新的理念、载体与传统的理念、方式之间应该是各有优劣、互为补充,而不是直接的相互替代。运用互联网可以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但不代表课堂教育、谈心谈话、读书交流、事迹宣讲等等就可以被摒弃。包括互联网在内的每一种方式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服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的重要组成。


      其次,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对互联网运用“在线升级”。


      其一,线上与线下要互动,以线下为主导。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可以丰富传播手段,增强交流互动,提升教育时效,但线上活动不是面对面,无法通过观察受众的表情、语气和肢体动作等来随时调整方式节奏。此外,线上教育其本质是以时间换效率,是用延伸到食堂、宿舍甚至枕边的教育来弥补效率的不足。因此,一定不能舍本逐末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传家宝”和“看家本领”弄丢了,不能让线上取代线下。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课堂,都需要更多的面对面、膝促膝、心贴心,冷的互联网做不到的,热的心可以。


      其二,内容与形式要共进,凭内容赢人心。


      评价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就是相关作品的阅读量、点赞量以及转发数、评论数等,数据是直观可靠的,然而也容易导错方向。哗众取宠、轻松诙谐的作品总是最能吸引眼球,这就会让人不自觉地拒绝严肃的、认真的、实事求是的讨论。当前互联网上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大多限于内容介绍、感悟分享和浅层分析,大多是传播社会正能量而不是思想理论教育,学生得到的成长十分有限。这就告诉我们要重视内容建设,重视作品的广度和深度,不能为了新颖的形式和漂亮的数据而忽视了内容。


      其三,适应与反思要同步,借反思促改革。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基础工具,拒绝互联网就是固步自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重视互联网。然而互联网并不是解决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困局的灵丹妙药,更不能认为运用互联网就能“药到病除”。互联网为反动思想提供了传播渠道,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危险”,互联网同时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思路新途径,因此也是“机遇”。然而“危险”现实存在,“机遇”却依赖持续深入的挖掘,如何让“机遇”超越“危险”就需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加深对互联网的理解和运用,最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最后,要立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使命实现对互联网理念“在线升级”。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方面,互联网以其全球性、开放性将各种思潮摆到学生面前,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等“粉墨登场”,大学生社会价值观更多元也更混乱,占领互联网舆论阵地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


      另一方面,互联网也因其丰富性、交互性、便捷性等特点成为弥补第一课堂不足的重要手段,以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为载体,越来越多的人努力推出文章、音视频作品、线上竞答甚至网络课堂、网络游戏等,积极构建“清朗网络空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自其产生以来便受到广泛关注。当“互联网+”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被提出后,思想政治教育界也欣喜若狂地全盘接受,并机械地拼接为“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


      继而要么简单地认为只要引入互联网就叫“互联网+”,而不去深入思考应该怎样引入,要么将互联网拔高到一个不甚恰当的位置,认为只要网上“锣鼓喧天”就好,哪管线下实际情势。


      前者是“拿来主义”,不看因果,不重时机,不顾方式,为了互联网而互联网。后者是“分离主义”,割裂线上线下,为了线上风光而轻视线下努力,颠倒了主次。


      互联网是新时代的新技术,在它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之前,将始终以一种扩张的趋势存在于世,实践上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轻视阅读量、点赞数的程度。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是一项关于思想关于人心的工作,传统的工作方法有不足却必不可少。


      因此实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在线升级”,需要的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


      在实践中,必须重视线下教育的主导地位,互联网只是作为一个新理念,一个新工具,是一个补充。必须重视网上教育的内容建设,开发更新颖便捷的方式的最终目标是传播好先进理论,理论才是内容的核心。必须不断反思互联网的应用,互联网作为一个新技术,本身即在不断发展进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它的运用更应不断反思完善。


      综合而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互联网思维,要特别关注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用“+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来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用互联网去丰富教育内容,扩展教育方法,变革教育模式十分必要,但是永远不能让互联网取代了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不能陷入对互联网的依赖和盲目崇拜,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