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辅导员 | 如何在辅导员队伍中“脱颖而出”

日期:2019-05-18信息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辅导员职业技能标准中给辅导员的定位是: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这个界定其实比较宽泛,而且和学术、科研不挂钩,即,辅导员的工作偏重于服务和引导,努力为大学生做好后勤保障。所以,很多学生都喜欢将自己的辅导员称为“某哥、某姐”,这样显得很亲切,与此同时也将辅导员排除在“专业、权威”的门外,因为大部分的辅导员做的都是同样的工作,差别就在于功夫深浅、方法好坏。


      那么,如果辅导员想要走一条非挂靠教学,而仅仅以本质岗位为研究基础的“教授、专家、学者”的道路,又该何去何从呢?


       术业有专攻,工作也要有侧重

      大部分辅导员所做的工作都是相似甚至是重复的,但事实上,每位辅导员的个性特征、气质品味、办事方法、兴趣爱好等都是迥异的,所以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人处理起来效果可能天差地别。如果每一位辅导员都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特长,那就不仅能提升处理事情的效率,同时也能激发辅导员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于公于私都大有裨益。


      勤思考、多反思,要总结,能提升

      辅导员想要在某个方面有所研究,除了工作安排“专人专事”外,还离不开一颗勤于思考的大脑,每次工作的开始、执行和结束,都要带有“问题意识”:这件事情、这个现象、这种情况的发生,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有没有历史可循,有没有相关研究可供借鉴,未来会往哪个方向发展?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是相关问题明朗化、明确化、系统化的过程,再次遇到类似问题,处理起来就能游刃有余,还能有一定的发言权。


      反思指的是思考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否妥当,是否尽善尽美,是否还有其他替代方案;总结一般指的是对工作中的得失进行权衡和比较,取长补短,查漏补缺;而提升,指的是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的不断打磨和浸润,让实践中的经验能够理论化,让理论的知识再指导实践,周而复始,不断循环,让自己逐渐成为“理论高手,实践能手”。


      让科研成果为自己定方向

      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者、专家,他们的科研成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不是从一而终的,很多人开始研究的内容和最后的权威成果甚至不相干,但是为什么他们还是能在某个领域“挥斥方遒”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一开始他们自己也不清楚未来能在哪个方面有所建树,但是研究的程度深了,研究的经历多了,他们对自己的科研能力、科研兴趣、科研对象都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就开始脱离 “撒大网”阶段,转而进阶 “钓大鱼”层次。所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科研如此,做辅导员也是如此。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每位辅导员都能成为辅导员队伍里的“教授、专家、学者”,都能在这个队伍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