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网络诈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在哪里?

日期:2019-06-11信息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近日,泉州某高校学生帅某接到电话,对方声称其身份被冒用在“分期乐”网站注册额度为1万元的借贷账号。因国家政策,现需将账号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以此为由,经对方手把手“指导”,小帅通过美团借贷平台套现5千元并转账给对方。

    同时,据“首都网警”显示,“曾在贷款平台注册过,如果不注销会影响征信”、“办理过校园贷,国家要收回额度”、“清空分期乐贷款APP内的额度”已成为2019年最新校园诈骗提示语。

    校园诈骗由来已久,从不良“校园贷”升级的“培训贷”、“创业贷”,从“校园传销”演变的“网络刷单”、“金融投资”,骗子们乘着互联网和移动支付普及之大势,将魔抓伸向涉世不深的青年大学生中。

    校园诈骗沦为“校园毒瘤”的背后,既有法治保障、监管把控和社会参与层面的问题,也有容易被忽略的教育命题。


   “这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路山更陡的时代,也是一个愈近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代。”

    不良“校园贷”的来势汹汹,网络骗局的层出不穷,已给高校思想教育和青年价值引领带来严峻而紧迫的挑战。而其破解防范之道,即是高校“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内在要求,也是大学“立德树人”的题中之义,理应成为高校育人亟需攻克的一道关卡。

    现实中,“傻白甜”、“天真单纯”、“too young too simple”这样的标签不难让人联想到当前的青年大学生,而这也成了骗子对大学校园这一庞大市场虎视眈眈的重要原因。深究网络诈骗屡禁不鲜之势,不难发现,防骗意识薄弱的背后凸显的是青年学子对网络知识、金融常识的匮乏。而前赴后继的中招则表明部分大学生存在非理性的消费价值观。此外,学生被骗后的迷茫和恐惧则映衬出其脆弱的抗挫折能力,这尤为值得深思。


    自2014年全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到2016年“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再到2018年“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互联网金融”一词连续五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此同时,2018年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集中开展校园不良网贷风险警示教育工作,开设金融安全相关课程,引导学生树立金融理财观念和金融安全观念。

    然而,作为互联网土著民的当代大学生,大多都“只闻酒香,不进酒巷”。当网络渗透到青年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后,网络素养和金融素养提升却没有跟上时代脚步。当“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微信红包”等成为青年学生主流的借贷工具和支付方式,网络素养和金融常识这堂课应该且值得在大学生中普及。

    提升互联网和金融素养,高校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一方面,将网络素养和金融素养教育课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让校外的行业专家、实务工作者担任导师,采取专题案例教学模式,让同学们在剖析案例中提升防骗能力,在厘清借贷知识中提升金融素养。另一方面,发挥社会大课堂育人作用同样重要。让学生走进金融机构、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公益组织,通过开展现场实践、实习体验提高互联网安全技能,知晓互联网金融安全知识,上好网络金融安全这堂实践课。

    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浸润式教学和体验式实践,同学们即使看不穿“套路贷”等网络诈骗的伪装面具,也至少能对此保持警惕。


    然而,现实生活中,往往被骗的不少学生对网络安全和金融安全是有一定认识的。那么,他们为何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虽然贷款消费已成时代潮流,不必给它贴上“妖魔化”的标签。但过度的超前消费和从众消费,往往很可能是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出了问题。“一周几次校外聚餐”、“追求新款电子产品”、“购买名牌服饰包包”、“痴迷限量版球鞋”……当父母给的生活费满足不了消费欲望时,各类“校园贷”因其门槛低而成为学生陷入被诈骗泥潭的罪魁祸首。尽管学生们也知道这其中另有门道。但或许那一瞬间,可能他们觉得没有什么比满足个人虚荣心更重要了。

     显然,面对这样的学生,重塑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我驾驭和自我克制的习惯,遏止攀比等不正之风,引导学生扣好“拔节孕穗期”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灌输“学业和职业生涯规划”之道,引导同学们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鼓励同学们在专业学习、求真务实上比学赶超,而不是将重心偏离至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上。


    不服输是青年的品格,但如果失败直落眼前,又当如何面对?

    近年来,时不时出现大学生不堪“裸贷”、“套路贷”而选择轻生的消息。

    在网络诈骗教育中,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往往在于“防范”,而忽略了“疏导”。其实,面对学生身涉网络诈骗,做好日常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尤为重要。

    面对网络诈骗,抗挫折教育的首要目标便是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人生长河中,生命由种种经验,而千锤百炼。这其中既有成功的喜悦,有逆袭的激动,也有功亏一篑的感叹,一败涂地的失落。万千次历练,方能汇集成生命的宽广和伟岸。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在经历一时失足或一次挫折后,更应当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坚持热爱,便可以熠熠生辉。

    面对网络诈骗,最好的教育便是引导学生学会勇敢面对,与挫折共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直面困难。“校园贷”还款数额成数十百倍增加,终以家长卖房还债的背后,便是学生不敢第一时间把事实经历告诉家长、老师,甚至公安机关。而引导学生学会正视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才能防止事态恶化,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去挽回。有时候,时间往往决定着命运的方向。

    面对网络诈骗,当学生从困境中走出,要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吸取教训,从而塑造成长型思维。要引导他们体悟濒临深渊而得以脱险的感受,让心智得以迭代,让他们认知到世间万物通过自己的努力都可以有所改变。当然,这一过程中,思政教育者往往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最后请记住,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而高校的思政教育者便是这一路上的指南针,重要却不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