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辅导员 | 辅导员的需求层次论

日期:2019-06-27信息来源:高校辅导员联盟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类。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本博文将主角范围聚焦,来讨论辅导员的需求层次,毋庸置疑,辅导员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所以马斯洛提出的五种需求对辅导员也是完全适用的。


    说起辅导员,很多同学对其依旧是处理班级各种事务的“班主任”印象,有事则寻求帮助,没事便相安无事,每每有同学被辅导员“传唤”到办公室,肯定心里都会略紧张“自己难道是犯什么错误了?”其实,辅导员只是想和你聊聊天,谈谈心而已。很多时候辅导员被评价为“有爱有情怀型”人格、“能文能武全能型”人才、“724超长待机型”体魄,其实不然,辅导员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普通人,她/他也会有情绪,也会有不满,当然偶尔也会肾上腺激素爆表。辅导员角色也会有她/他特有的需求层次。


    辅导员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配合、认可、尊重和理解、爱戴、心有灵犀。


    配合:辅导员是高校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归根结底是为了服务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成长和成才。辅导员的工作需要得到学生的配合,设想一下,如果辅导员精心筹备了一场班会,结果班级学生不配合,纷纷因为各种事情请假不参加,此时辅导员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可想而知,长期以往下去,辅导员对这项工作的热情和兴趣度就会大大缩减。因此,在《学生手册》中规定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老师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辅导员自然属于学校老师的一员。辅导员工作的任何一件内容都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身为高校大学生不仅仅要遵守校规校纪,更是要积极配合辅导员各项工作的开展。


    认可:辅导员基本需求被满足后,开始寻求高层次的需求,第二层次便是认可。相信每个学校都有评教系统,辅导员自然也在被评教的范围内,还记得第一年做辅导员工作,面对首次评教真的有些担心,害怕自己的工作不能得到大家认可,几日后公布了结果,同学们给的平均分数还很不错,那几日内心幸福感指数级上升,自己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这便是辅导员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还记得班级里有一名因心理疾病复学后转入的同学,最开始她对我是很有防备心的,通过后期的交流该同学慢慢放下戒心,开始敞开心扉,某日早晨突然接到她的电话,想和我聊聊,听她情绪不对便迅速到宿舍和她见面,她说到近期自己有自杀的想法和行为,好在自己掌握一点心理咨询的知识,很快的稳住了她的情绪,有时间可以慢慢的开展后期工作。时至今日该生已读大三,正积极的准备考研,各方面状态都比较正常。正是因为她对辅导员的认可,才让她在危机时刻想到了辅导员,因此,辅导员需要被学生认可,需要得到学生的认可。被认可后的辅导员思政工作才不是讲大道理,才是有血有肉有情感交流的育人工作。


    尊重和理解:辅导员的工作得到配合和认可后,便需要更高层次的-尊重和理解。这里所提到的尊重不仅仅是指学生见到老师后一句简单的“老师好”,更是学生从内心,对辅导员的敬重。一直很喜欢看曲建武老师“仍然在路上”的各种推文,近期曲老师推送了一批和学生的“微交流”,展示学生和曲老师的微信、信息、邮件的交流。看到学生对曲老师的来信真的很受感动,学生们对曲老师真的是由内而外的敬重,把曲老师当成榜样、朋友、知心人等。曲老师能够放弃厅级干部身份,而选择做一名高校辅导员,曲老师对本项工作不仅仅是热爱,更是能从此项工作中收获到满足感、幸福感,被学生认可,被学生尊重。与其同层次的便是理解,宿舍查违章电器估计是每个辅导员的必做工作之一,即便前期做了很多解释工作后,也是偶尔会碰到学生不理解的现象,然后发布一些类似辅导员为什么要“私闯民宅”,致学生隐私于何处等言论,其实辅导员只是为了学生的安全,并不是对学生不够信任,也不是对学生的隐私有任何窥探之意,只是希望自己的亲力亲为能够加重学生自身对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


    爱戴:学生对老师的发自内心的爱,这种是辅导员更高层次的需求,能够获得学生的爱戴也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人和人能够相遇本就是一场缘分,还记得每到除夕之夜,手机信息总是叮叮叮的响个不停,全是学生的祝福信息,相信很多辅导员也都会有过相似的经历,就我个人而言,那一天是一年中最幸福的,被学生惦记,被学生爱戴的感觉就像吃了蜜一样甜,一年辛苦的种种在那一天也转化为继续前进的动力。有一名同事是退休后被返聘的班主任,同学们总是亲切的称她为“邓奶奶”,这句称呼的背后除了邓老师的亲切认真,更是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的爱戴。


    心有灵犀:我认为心有灵犀是辅导员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心有灵犀指双方心意相通,对于彼此的意蕴都心领神会,现多比喻双方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领神会。如果每一个学生都对辅导员能够做到心有灵犀,那对辅导员来说绝对是最成功的。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想学生之所想,思学生之所思”,同样的,辅导员也需要被学生“想”和被学生“思”。


    当然,辅导员和学生,这是两个相辅相成的群体,没有孤立存在的辅导员,也没有不需要辅导员的学生,这段关系中,学生虽然是主体地位,但辅导员却发挥主导功能,辅导员的被配合、被认可、被尊重和理解、被爱戴都是建立在辅导员对学生的真心付出的基础上,一个只把工作当成工作的的辅导员只会收获学生学生最基本的一些回应,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不会被满足和实现的,辅导员只有一个,但是学生却有上百个,所以就像曲建武老师说的那样,“教育一定要暖人心,辅导员工作一定要有温度,学会俯的下身子,走得进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