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约丨外国语学院:三观、处事与处世

日期:2021-05-13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山西大学“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以“师生携手,共话成长”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的机会。导师在课堂以外“传道受业解惑”,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以外“闻道问道成长”,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4月30日上午,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第一期“导师有约”活动在学院101会议室成功举办。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西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荆素蓉副教授就“三观、处事与处世”这一主题与同学们深入交流。

荆老师首先与同学们分享了作为大学教师她认为自己具有的三种身份,分别是师生共同体成员、学术共同体成员和社会共同体成员。荆老师认为,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成员,大学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学生也不再是简单地跟在教师身后“从游”的小鱼,而是和教师一道构建知识的学习共同体成员。大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者,应积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课程方式要适合当代学生接受新知的特点。作为学术共同体的成员,大学教师应该有自己的专业研究方向,与其他志同道合的学者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相互尊重、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相应专业领域学术的发展。作为社会共同体的成员,大学教师应该遵纪守法,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履行相应的义务;凡事要讲求民主,对不同的人与事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包容,遇到问题要不急不躁,温和理性地应对;教学工作之余要积极参与公共事务,将自己所学回馈奉献给社会。在讲述过程中,为了加深同学们对这三种共同体成员身份的认识,荆老师结合自身经历选取例子或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整个讲座语言生动有趣,观点深入浅出,引发了同学们的强烈共鸣。

在讲解过程中,荆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经验,特别和同学们分享了作为翻译实践共同体成员的心得体会,使同学们进一步加深了对翻译活动的认识。她鼓励同学们在读研期间要大量阅读,读思结合,读译结合,善于发现并敢于发现问题,勤做读书札记,加上持之以恒的积累,定会有所收获。

在讲座之后的提问环节,有同学询问在学术研究中如何更好地发掘新的内容,如何更好地体现创新。荆老师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历,提出以下建议:要学会主动学习,拒接被动接受知识;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是非常高兴看到学生们有新的想法和新的观点,希望同学们是不断进步、不断往前发展的。创新的前提是大量阅读,不断学习,积累知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能够在某个方面(哪怕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或理解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还有同学询问如何高效提高翻译质量,提高翻译专业资格等级考试通过率。荆老师表示:“还是需要大量阅读,加强阅读量;与此同时要学习研读名家名译,大量进行翻译实践,积累经验。就专业资格考试而言,平时要针对性地加强练习,不断加大词汇量,考试时则要尽量少翻词典,多依赖语境,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翻译任务。”

讲座结束,荆老师与在场同学合影留念,并勉励同学们要博览群书,不断钻研,立好根基,主动学习,持久学习。

活动微语录:

1. 在座的每位同学可能在某些方面都有我学习的地方。

2. 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

3. 学问要钻研才能有所收获,不能浅尝辄止,更不能半途而废。

4. 凡事应讲求平衡,但亦不能平均用力,要突出专长重点发展。

5. 欲望少一点,幸福感就会多一点。

荆素蓉简介:副教授,现任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山西大学MTI教育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英语专业课程《汉英笔译》和研究生课程《翻译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笔译》和《MTI论文写作》。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英对比与翻译、翻译家研究、翻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