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5-18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2021年5月14日下午15:30,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安艺舟老师于主楼三楼会议室举办了题为《17—18世纪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风情》的专题讲座,由魏晓锴教授主持。
首先由主持人介绍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安艺舟老师。魏老师提到,本次讲座内容为安老师的博士论文、最新研究成果与探索内容的有机结合,希望能为大家带来启发。
安老师首先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感谢,并说明本次讲座主要分为日本长崎、主要史料与商人三个版块。
在17—18世纪的中日交流中,长崎是个不可忽略的地方。安老师首先介绍了长崎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通畅的海路与较近的距离使得较长时间内中国人赴日均于此落脚。随着长崎的发展,中国海商日趋增加,逐渐在此定居并兴修房屋、寺院,安老师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较为流行的四唐寺。异文化交融与海禁政策的推行促使长崎成为唯一接受民间贸易的港口,直接对接日本与荷兰、中国两国的贸易。日本则通过赴日的商人、僧侣、医师等群体来了解两国风情,并为之修建专门的居住点,即专供荷兰人居住的出岛与专供中国人居住的唐人屋敷,且两者互不接触。之后安老师又以图文结合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日本对两国商人的管理措施。出岛的修建利于日本对荷兰商人进行监视并减少其与本国人的矛盾,使长崎由自由贸易转向政府专门买卖。对中国商人的安排则经历了借宿—宿町—唐人屋敷(唐馆)三个阶段,即从民间自由进行的船宿约定到宿町,再到为减少纠纷而形成的唐人屋敷,日本对中国商人的管理亦是愈加严格。
在第二版块中,安老师主要介绍了中日交流研究的参考史料。其中《华夷变态》为日本人根据当时中国商人向日汇报中国境况而整理编纂的史料;《长崎文献丛书》收录了一系列长崎地方资料,涉及到中国人在日活动的方方面面;此外,还有日本人编写的数种地方志、日本人以国别史形式记载外交的资料《通航一览》、荷兰人以日记形式记录的《长崎荷兰商馆日记》和《平戸荷兰商馆日记》,以及中国商人和学者的笔记资料等。
第三版块中,安老师则主要介绍了沟通中日交流的纽带——商人。安老师首先以表格形式向我们直观展示了中国带到日本的商品。其中药材与砂糖尤为重要,药物的出口数量庞大,广销日本各地。由于日本对中国药物了解有限,除了收购药材,也常委托中国商人回国咨询药物用法,甚至重金招揽中国名医渡日。而后,介绍了长崎销往中国的商品——贵金属与俵物。其中,贵金属以银与铜为主。清前期为弥补国内铸币缺铜问题,内务府安排商人定期赴日购铜。而日本大批量铜资源的出口不仅形成了产业链,也使得日本面临重金属资源枯竭风险。为此,日本大力促进海产品出口,试图改变中日间的贸易主导权。日本长达一个世纪的海产品经营重点在俵物三品上,即干海参、干鲍鱼和鱼翅。安老师为大家讲解了日本重点经营俵物的原因、历程与扶持俵物的措施。认为日本不惜以长期亏损为代价经营俵物贸易,是在推进国内集权的同时,为打开中国市场、改变输出品结构而做的尝试,与日本扩大在东亚经济和政治影响力的目标相一致。俵物贸易对中国海产品市场影响有限,但为明治时期日本大规模海产品出口探索出了有效路径。
最后由魏晓锴老师主持提问环节并简要作结。他对安老师在本次讲座中以崭新的视角深入浅出地讲解民间贸易真实场景,通过商人群体剖析当时日本人眼中的中国风情表示感谢,最后宣布本次河汾讲堂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