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约丨电力与建筑学院:优秀研究生如何养成—最不重要的是IQ

日期:2022-05-27信息来源:电力与建筑学院

为加强学风建设,提高研究生科研素养和学术创新能力,由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承办的“导师有约”系列讲座于5月25日举办。

2022年5月25日10:30,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在腾讯会议由吴娇老师为研究生进行“优秀研究生如何养成—最不重要的是IQ”讲座。

b8c70443974f4ae6b667f7c6be6eedce.jpg

一、导师简介

吴娇,201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山西大学电力与建筑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高性能电催化材料制备以及新能源器件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催化;新型功能碳材料;高性能电催化剂的制备;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基础研究等。目前主持/参与省级项目3项、横向项目1项。在Carbon, ACS Catalysis, Appl. Catal. B: Environ., J. Mater. Chem. A等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近20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6篇。申请授权专利3项。

二、讲座记录

吴娇老师首先告诉我们优秀研究生应该如何养成?

1、大量的时间——必要条件

每周6天,每天8小时:应该把时间放在有效科研上(做实验、阅读文献)不要把浪费在上网闲逛、闲聊等当面上。又从袁隆平、屠呦呦、颜宁等这些优秀科研人才身上告诉学生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

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几十年来,袁隆平长期“泡”在云南、海南等地的实验田里,赤脚上阵,活脱脱一副农民形象。

d4b7e7b3b91c457bb11719979cd6f9d4.jpg

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扎根中药学研究60年,从1969年开始一直到荣获诺贝尔奖,屠呦呦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因为实验室条件简陋,屠呦呦得过中毒性肝炎。即便是如此,她仍然没有放弃对抗疟疾药的研究。 颜宁,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兼职教授。大多科学家对时间的付出是巨大的,所以希望在科研领域有所成就就要做好付出大量时间的准备。在清华的工作期间,颜宁每天差不多能有14个小时“宅”在实验室里;如果在攻坚阶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五六点。而她的团队每天在实验室的时间则平均在12小时。

0f1bd91f142b4571b1f1800a0fe71866.jpg

吴娇老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徐颖和董新桐两位优秀的年轻人。并且让我们做好有效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时间,确立时间节点、预计前后影响、注意轻重缓急、注意劳逸结合并做好规划。

452faa51c79c4ac7a955594aded87e4e.jpg

2、热爱本科研——关键因素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吴娇老师从刘颖和雷鸣的榜样例子为我们展现了兴趣的重要性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

8ad157bf10434aa396e5580d2d0867f5.jpg

3、批判性分析——必备素质

吴娇老师告诉簇生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不同,研究生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必须具备critical analysis的能力,不能简单地接受别人告诉你的事情,你自己要去思考,而且要有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分析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在很多情况下,取得进展的过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这种排除法可以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

4、耐得住寂寞——重要品质

一个人想靠时间成才,惶惶度日,只会痴人说梦。只有在时间的磨砺中,耐得住寂寞,守住目标,才会离梦想越来越近。那些成功的人,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耐得住寂寞。每个梦想,都是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生。耐得住寂寞的人,除了对梦想的执着,还会有对它精益求精。

5、强壮的身体——基本条件

只有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工作好,才能均衡地发展。

吴娇老师之后又为学生做科研做了几点指导:

(1) 科研新手应该如何找到合适的文献;

(2) 为什么查文献要检索;

(3) 如何查阅参考文献——山西大学图书馆;

(4) 文献检索举例——知网文献;

(5) 阅读读一篇参考文献的步骤。

至此,吴娇老师的讲座缓缓落下帷幕,本期“导师有约”讲座在学生们的热情掌声中渐渐落下帷幕,我们期待通过本次活动,能够展现我校学子风采,能够让学生明白如何获得更有价值的研究生生活,最后非常感谢吴娇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给同学们作了一场精彩的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