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1-22信息来源:历史文化学院
2021年11月19日下午5时许,山大“导师有约”活动正式走进历史文化学院,欣然步入世界史专业,世界史专业近二十人齐聚主楼三层会议室,本次活动由历史文化学院新生辅导员马巍老师主持,大家共同聆听由张泓明老师带来的精彩讲演。
首先,马巍老师做开场白,介绍本次“导师有约”活动。接下来,张泓明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张老师2014年毕业于日本金泽大学,获社会环境学博士学位。2014年入职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研究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立教大学亚洲地域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日本研究、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研究、地方社会国际化研究。在世界史教学和研究方面成果颇丰,故特邀张老师参与本次活动,希望各位同学对世界史专业的学习能有所收获,加强专业认识和能力。
张老师为大家做了一场一小时的会谈。张老师首先解释了本次活动的主题“闲说日本——也谈日本的表与里”:“闲说”一词有非正式的意思,本次活动希望能与同学们交流对日本的认识,“表与里”是这次会谈围绕的一个中心问题,通过交流会谈增进对日本表象与本质的认识,对日本研究和世界史学习都有所裨益。
接下来,张老师对世界史专业作介绍。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史专业是对外国史的研究。世界史专业出现于中国近代,早期的世界史研究主要以留学、翻译、介绍为主,我校建校之初就创办了世界史专业。世界史有地区、时间、主题、事件等几大线索,注重同时期的横向比较研究。世界史专业发展到现在已经形成了完备的学科系统,有诸多研究方向,成为了历史学下的二级学科。
下一部分,张老师谈到日本的表与里。“表と裏”,也即表日本(太平洋沿岸)和里日本(日本海沿岸),在这里引申为日本的表象与本质。日本的表象与其本质有别,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透过表现看本质性,形成全面的认识。只有看到表日本和里日本才能对日本有较为全面的认识。老师以“日本工匠精神”为例,“日本工匠精神”是日本工匠的表面,而其背后主要是日本长期稳定的上层阶级对高端手工艺品、奢侈品等高端消费品的需求,这一需求长期存在,使得日本产生了世代一些专营某项工艺的匠人,”日本工匠精神”由此而来;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只面向上层社会的手工业不能适应时代需求,一部分行业走向衰落;所以“日本工匠精神”有其产生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宜过高评价;针对表面现象一味地赞同或否定是片面的。
接下来,张老师谈及“精日”和“厌日”两个群体。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和见闻,举了一些“精日”和“厌日”群体的实例,并分析了两个群体的特点,探析了两者形成的原因。老师指出,这两个极化的群体之所以产生,很大程度上是缺乏对日本的深入、全面地了解,也即大多关注“表日本”,较少关注“里日本”,过多关注了某些表面现象,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限制了他们在面对日本时的思路和视野,最后导致他们采取了相对极化的态度。
最后,张老师做了总结。结合上述,在学习世界史时;首先,要有一个相对理性、相对客观的态度,不能过多受到盲目冲动因素影响;其次,对外国、外族要有一种平视的态度,不能总在仰视和俯视的二极之间反复无常;再次,要深入了解表象与本质,有一种深入钻研的精神;最后,要掌握好语言工具。
会谈结束后,老师们和同学们就“表与里”、”精日”与“厌日”群体、学界关于日本的争论等进行了交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最后,马巍老师作了总结;本次导师有约活动在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