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11-16信息来源:外国语学院
山西大学“导师有约”系列活动以“师生携手,共话成长”为主题,旨在搭建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为研究生提供近距离聆听师长经历,感受学者风范,领悟人生智慧的机会。导师在课堂以外“传道授业解惑”,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以外“闻道问道成长”,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人文修养,助力研究生成长成才。
11月10日,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第十一期“导师有约”活动在云端成功举办。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周小涛老师以“进学、博识、知己”为题,从三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所想所感。此次讲座的主持人为2021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杨雯昭同学。
“云端”现场
首先,周老师从“进学”讲起。她以自身的求学经历为例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求学。读书求学是为了补给我们、充盈我们,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目标,它和工作一样,都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初高中阶段不同,大学阶段我们有了自己的专业,研究生阶段我们开始向特定的研究方向延伸探索,这是进学阶段我们所要追求的共同目标。然后,周老师阐释了我们在研究中如何发现问题。我们要学会从书本和实际现象中发现问题,要做到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扩充知识面,实现知识的转化,进而从中发现自己的研究问题。接着,周老师讲述了我们该如何转化问题,我们要勤于思考,不断思索“为什么”。周老师用张敏博士提出“认知象似说”的过程和周韧论证“的”字隐现与韵律的关系以及韵律句法学的发展等例子,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对日常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要学会从不用角度阐释同一现象。
紧接着,周老师讲解了什么是“博识”。博识就是要多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为识,行路为见。在这一部分,周老师针对我们该读什么书和从哪里读书这两点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可能会让我们感到空洞和焦虑。对此,我们需要多读哲学方面的书籍,“固其根本,浚其泉源”,丰富自己的心智,进而对世界进行不断的发现和思考。哲学可以让我们建立完整的思想体系,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哲学可以让我们获得精神的自由,知晓真理,开拓我们的视野;哲学让我们在迷宫中望见星空,在迷惘中为我们指明方向。
随后,周老师阐释了什么是“知己”。知己就是知道你想成为什么人,过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要慢慢地学会了解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接纳自己、反思自己,但不能批判自己、否定自己,这样才能成为最完美的自己。周老师以《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康德的故事为例,告诉同学们每个人都需要清楚自己的目标与理想,之后朝着这一方向奋发前行。
最后,周老师总结道:在自己能力之内,认真地做学问,享受当下的生活,尽力做独立的自己。
导师简介:
周小涛: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2-2015年获得苏州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学位;2018-2019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跟随Hans. Boas教授学习语言学。入职以来一直担任山西大学公共英语与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研究兴趣主要涉及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句法语义的界面研究等。入选2018年度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