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研榜样 | 博士研究生孟雅婷

日期:2022-02-25

d5f378359ee54b1fbf84d03d0bce980f.jpg

环境科学研究所 环境科学 博士研究生 孟雅婷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20年9月,我成为了山西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一名硕博连读博士生,四年的求学生涯转瞬即逝,每每回想起这段时光,我都为自己在这里培养出的坚定执着的学术信念和乐观笃定的生活态度而感到自豪和幸福。有幸获得国家奖学金这一殊荣,这不仅给我的学习与生活带来极大帮助,也激励我在新的研究领域潜心求索。在此,我非常感谢学校和学院给予的认可。回顾从硕士到博士这4年来的时光,我在学习、科研以及社会工作等方面都收获良多。

勤奋

做科研是一件长期而辛苦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具备投身某一研究领域的强烈兴趣和从事基础工作的持久耐力。兴趣点亮的灵感常常只有一瞬,不懈地工作才能将其化为永恒。本科时,我做了一段时间荧光法检测药物,对这一课题非常感兴趣。读研后,也顺理成章选择了与这一研究方向相近的课题。本以为之前的研究会使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开展的很顺利,结果却事与愿违。各种材料的合成,不同光谱性质的测定,各种仪器操作方法的学习使我焦头烂额。为了能快速弄懂和掌握这些知识,我开启了每天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的实验室生活,尝试合成各种材料,向实验室里的师兄师姐请教各种仪器操作方法。不知不觉中我慢慢地掌握了这些技能,并且开始喜欢这种忙碌充实的科研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学会了不惧困难。做科研事实上是在人类知识的边界拓荒,会遇到各种未知的问题需要解决,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我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坚持

在科研的初始阶段,我们应阅读大量文献,有想法就尽快开展工作,边做实验边整理数据、书写论文和投稿这个过程完整地走一遍。论文最后能否发表是其次,关键的是这个过程会帮助你走上科研的正轨。最难的永远是没有做过的事,很多时候,你以为永远跨不过去的坎,回头再看也不过如此,学术亦是如此。

4dbd0a9549524f2ebac539bf3d22fde9.jpg

论文发表永远是博士生涯中无法避开的话题。一篇好的论文,它的书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反复斟酌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研二时将自己写完的初稿拿去让双老师修改,期待能得到老师的肯定。但老师总是可以高屋建瓴地从各个角度指出我文章的不足之处,每次都会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当论文修改好以后,接下来就是投稿,投稿被拒对于长期做科研的人来说已不足为奇。但对于新手的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被拒稿,难免会受打击。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每次的拒稿信都为我们的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见。拒稿的事经历多了,自然也总结出一些规律。要想提高自己论文投稿命中率,就需要我们进行详尽的文献调研,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该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以及自己的研究是否有所贡献;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加跟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会议,与同行进行交流,以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向。

科研之路上最幸福和最幸运的是能够遇见董川和双少敏两位老师,他们教会我的不仅仅是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还在做人做事以及如何拥有高尚品德等方面深深影响着我。长期以来,我耳濡目染了老师们那极其严谨的科研作风,这足以使我终生受益。此外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在我学术起步阶段,也给予我极大地帮助,让我从自己擅长的领域着手,慢慢建立起自信,并找到学术归属感。在恩师、师兄师姐们的感染和熏陶下,我也开始从分享中获得乐趣,在实验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师弟师妹力所能及的帮助,将实验室的这份温暖传递下去。

拿破仑说过胜利属于永远坚持不懈者。雏鸟要飞翔于苍天,需要振翅的勇敢;幼马要奔驰于旷野,需要跌倒又爬起的毅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生来具有这样优秀的品质,但我们可以学习养成这种品质。“百步九折萦岩峦”时,学会养成知难而进、逆水行舟的能力,让逆境挖掘我们的智慧,激发我们的潜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时,学会养成不骄不躁、沉着理性的脾气,让成功增加我们的信心。我要把奖学金化作今后不竭的动力,完成新的征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海纳百川,地生万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荣誉就好比是圆形的跑道,既是终点,又是起点。不管曾经取得怎样的成绩,都只代表着过去。不能因为一时取得好的成绩而骄傲,也不能因为成绩一时不理想而气馁。所以,心中应该要有更高的追求,才有继续向前的动力。学习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更多优异的成绩,才能创造更美好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