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研榜样 | 硕士研究生郭晓荣

日期:2021-02-24

人物简介:郭晓荣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生获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我是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8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生郭晓荣。侥幸获得2020年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今天分享的个人学习方法的心得经验,说实话,我有些惭愧。自己的那点经验实在谈不上能形成什么方法论,只是些许体会和感受,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第一,紧随老师的步伐。

研究生,顾名思义,是指在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除了完成基本的课程安排外,还要进行科研活动。因此,与其他阶段的学习相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多了一个基本单位,也就是导师组。导师是导师组的核心,也是研究生重要的学术和教育资源。一般而言,导师有着稳定的研究方向,有着扎实的学科知识,有着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接受导师的指导,就是要导师给自己指方向,导路径。当然,老师有多种,除导师外,还有任课老师。任课老师一般是相关学科领域或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通过向他们学习,可以对本学科有更为全面的了解,也有助于学生开阔研究视野,从不同视角凝练自己的研究问题。在上述基础上,学校或学院一般会邀请本学科某一领域的“大家”进行讲学,这是研究生了解学科前沿或贯通学科基础的好机会,这就需要学生自己把握。除此之外,研究生也要积极参与学术论坛、研讨等,这也是向老师和同学们全面暴露自己问题的好机会,有助于打磨自己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以上向各种老师交流请教的过程中,作为学生,态度需主动。子曰“来者不拒,往者不追”。孟夫子都说不给“心向他处者”教授知识。可见态度还是第一位的。

第二,巧读文献善读书。

对一个想做研究的人来说,文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对研究生这种初入研究门槛的人更是如此。为了更快明白科研为何物,许多人一头扎进文献堆中,在心理学中的具体表现就是从“变量”来到“变量”去。乍听高深莫测,细想不知所云。早在开学伊始,我的导师曾说过“文献是‘快餐’,可以帮助你迅速找到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甚至可以提供具体的研究思路,但你要厘清自己的研究问题,或是自己的研究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只有读书才能给予启发”。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书是用不同学科的话语体系对生活的描绘,是给缺乏生活体验的现代人启发思考的便捷工具。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学科,与生活最为贴近,由此可见读书对心理学人的重要性。心理学有哲学的母亲,生理学的父亲。尽管现在研究多以量化为主,但其根本仍脱不开人文社科的底蕴。故而哲学、社会学的内容都该读一读。但是书籍种类繁多,人的时间和精力又十分有限。因此,研究生读书需要围绕自己的兴趣、选定的问题等选择适合的书,带着接受的态度阅读。要无目的的去读。所谓的无目的,只是想说不要拿到一本书就想着去解决自己的某个问题,这样无法读到一本书的精华。

第三,勤写作。

上面两点主要讲学术研究怎么做,接着来谈谈学术表达。学术表达也是研究生的必修课。对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生来说,要坚持写作。一方面来自日常课程论文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毕业论文做准备。实实在在的任务摆在这里,平时没有一定的锻炼是不行的。写作不一定非得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是阅读一本书的感想,可以是阅读一篇论文的思考,可以是看到某个现象引发的沉思……总之,做一名研究生就要做好当一名文字工作者的准备(或许医科和理工科不在此列)。对待论文写作要严肃、要认真。所谓的严肃是要对学术研究保持敬畏之心,所谓的认真是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学术化,规范化等。真正做到将严肃、认真的写作当成一种习惯。









广义的学习是愉快的,如闲时弹琴插花,陶冶情操,也有所获。狭义的学习是辛苦的,如研究思路架构不当,数据结果不显著……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拦路虎在哪里。不过所幸是值得的,正如有人说“高学业成就是一种严苛的学术训练经历,而非以文凭为象征的制度化文化资本”,我想日后再回想这段研究生生涯,大概也能说自己身有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