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研榜样 | 博士研究生梁贝

日期:2022-01-28

e14fa3409ffa4d1185bfa5103dca2522.jpg

梁贝 文学院 文艺学专业 博士研究生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但丁《神曲》

作为一名文科类的学生,尤其是文学学科的学生,求学的道路其实就是阅读的道路。当回想自己是怎样喜欢上文学的时候,记忆深处最恒久也最清晰的印象,就是对阅读近乎痴迷的热爱。在二十多年的求学生涯中,不论是上学期间,还是大学毕业后短暂的工作过程中,阅读、摘抄始终是我最大的乐趣所在。洪子诚老师曾说:“对于一个常常读书,他的生活与书本关系密切的人来说,这个人的‘阅读史’,其实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生命史。”我想,这种用阅读果实缀满的生命,应该就是我毕生所向往的生活与追求的目标。

不过,求学终归是一件饱含艰辛与不易的事情。我虽钟情于阅读,也从中得到很多乐趣。但是,阅读却并不是一件始终让人欢愉的事情。从文学的爱好者到文学领域的探索者,“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对写作前应该如何进行构思有过这样的建议:“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为文如此,为学亦如此。正是在这个意义层面上,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谈谈有关做学问的一些粗浅理解与看法。

目标明确  持之以恒

记得高中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时,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论述至今记忆犹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对于旅行的人来说,要想看到绝美的风景,就需要树立“至险至远”的坚强意志;同样道理,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要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有所贡献,就需要在明确目标之后做好持续“战斗”的准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确立清晰的目标并不难,难得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努力,坚持到底的恒心与魄力。纵观古今中外的大学者,大学问家,但凡在学术方面有所建树者,都是把学术当做一项人生的事业,并愿意用毕生的心血践行自己的学术追求与抱负者。如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开启民智的鲁迅先生,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工作上”,笔耕不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难以撼动的标杆与难以超越的丰碑。再如学贯中西,享誉世界的中国东方学学科奠基人季羡林先生,把“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先启后的责任感”当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用一辈子的时间潜心学术。终究用“学术铸成大地的风景,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用一颗学子的赤子之心践行了一位中国学者对东方文明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真切关怀和研精覃思。

心无旁骛  一心向学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书呆子”似乎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贬义词,我们的生活中甚至经常流传着一些有关“书呆子”的传说与笑话。如追着马车做题的安培,蘸着墨汁吃粽子的陈望道,对着把大刀架在自己脖子上的敌人说:“请让我把这道题做完”的阿基米德,等等。在常人看来,他们的行为确实有点“呆气、傻气”,但只要仔细思考就不难发现,这“呆与傻”其实正是专注的表现。在我看来,做学问的过程中有点“书呆子气”,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关键是如何由“呆”到“灵”,达到“呆”中显“灵”的境界。古语有云:“人而不呆,不可以与友;人而不痴,亦不可与友;人而呆痴,以其有深爱也;人而不呆不痴,则其无深爱也。”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其文言短篇小说《阿宝》中,也曾对“痴”有过精辟的论断:“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这里的“呆”与“痴”,其实都是做学问的必备素质,是做学问已经抵达了某种心无旁骛境界的突出表现。我的理想,就是做这样的一个“书呆子”,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求索,去追逐前方那些我从未见过的风景,走进先贤圣哲的思想殿堂,分享那份岁月赐予我们的圣餐。

e5059795a8a94589befe66c6085aaeb2.jpg

路径科学  方法合理

老子《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这里的“道”,既是目标,也包含有路径的意思。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路径,所以,要想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做好,找到一条适合本专业的研究路径是非常必要的。在文学研究领域,我比较赞同韦勒克提出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内部研究主要围绕语言、形式和文体等文学的内在特质,外部研究主要针对文学的外部世界,如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这里所谓的“内部”与“外部”都是相对意义上的文学研究概念,仅仅是研究文学的不同角度和切入点而已,都是为如何才能够更合理有效地理解文本服务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研究方法,是由文学的特质决定的。因为文学首先是一种精神意识形态,与人的内在主体性紧密相关。其次文学又是一定的语言艺术形式。复次,文学还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或文化商品。所以,不论是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还是某一种文学理论、文学现象或文学思潮,其实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准确地了解并深刻地把握它们,就必须从外部的意义上,既了解它们得以产生的社会环境,也了解其所呈现的丰富内涵。但在另一方面,文学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只进行外部研究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文本内部,进行深入细致的内部研究。只有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做到和谐统一,才是文学研究的正确途径。

以上就是我进入博士学习阶段之后一些粗浅的学习心得体会,很高兴能够有机会与大家分享并共勉。无论如何,在山西大学文学院的求学历程,是我生命中收获最大,成长最快的一段宝贵时光,也是我真正走进文学的时光。在这里,我不仅结识了一群热爱文学、追求真理的益友,也遇到了好多知识渊博,诲人不倦的良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他们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与关爱,我将永怀感激,铭记于心,继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探渊索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以力求在文学研究的道路上能够真正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