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12-15
人物简介:仝重芳哲学社会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从2015年10月成为山大的一名新生起,我已经在这个校园里度过了人生的七载。初识山大,我是初民的一份子,师长亲切,同学可爱,学风醇雅,我很快融入集体,奔赴文史哲的海洋。再识山大,我已是哲院的一员,经过两年的专业培养和学术训练,我才真正叩开了马哲专业的大门,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志向。如今有幸获得国奖,离不开同学的帮助,师长的指导,更离不开导师的悉心培养。对我而言,这份殊荣是对过去努力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激励着我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潜心笃志,不懈奋进。关于学习生活,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广泛涉猎 厚积薄发
首先,哲学研究需要广泛涉猎人文社科知识,不能只局限于本专业。人文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学科交叉,哲学尤其如此。俗话说文史哲不分家,研究哲学需要了解基本的文学和历史知识,甚至需要学习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经济学。在这一点上特别感谢初民学院,她跨学科、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了我的学科背景和学术视野,两年的文史哲大类培养让我在哲学之路上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踏实。其次,要多读文献,学会写研究综述。一方面要多读经典文献。没读过经典,对所研究的问题和人物就没有发言权,发表观点时就没有底气。另一方面要多读研究文献。记得刚读研究生时,管晓刚教授就和我们说,要学会写研究综述,勤于写研究综述。在写研究综述的过程中,可以快速提高阅读文献和处理文献的能力,能够了解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程度,总结重点难点、争论的焦点、以及相关前沿,在此基础上就可以提炼自己的问题和研究的切入点。这看起来是个笨办法,需要下苦功夫,但其实是一条通往规范研究的必经之路。最后,要关注学界动态和学术前沿。如参加高质量的学术会议、听讲座论坛等等。写作会议论文本身也是很好的训练,何况可以和大佬直接交流。现在很多会议都在线上举行,即使没有论文,旁听也很方便。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关注学界最新发表的论文,知网、核心期刊都是获取资源的渠道,微信上也有很多专业期刊、学会以及研究中心的公众号,会推最新的文章,可以关注。
善于思考 勤于动笔
如果说前期的积淀和学习是科研的必要准备,那么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进行研究,怎么转化为成果,对于文科生来说就是论文写作和课题申请。其实对我而言写作一直是困难的,脑海中有很多想法,却不知道怎么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即便已经积累了很多读书笔记和文献资料,可是却很难动笔写一篇文章。因此我害怕写作,结果是越怕越写不好,越写不好越怕,恶性循环。而且抱着一种完美主义的幻想,总希望写出一篇最好的、完美的论文,因此常常在构思的时候就不断地推翻自己,再加上缺乏行动力,“完美作品”就只能留存在计划中,很少成为现实。但是学术评价体系是,不论你学了多少,不表达就等于0。我的解决方式是:第一,多看多模仿。多看优秀的论文,在看的过程中思考作者的谋篇布局,总结写作方法,在平时写作的时候主动模仿。第二,大胆地写,即使很粗糙。万事开头难,开始了就不难,学术写作也如此。比如项目申请书和小论文,厘清大概的思路之后就开始动笔,有了初稿才有精修的可能,才有出成果的可能。
心怀感恩 不懈奋进
学海无涯苦作舟。漫漫求学路,难免有崩溃和想要放弃的时候,这时朋友和师长的鼓励就格外重要。本硕七载,特别感谢帮助我、鼓励我的同学好友以及关心我、教导我的师长。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在生活中与我分享喜悦、分担困惑,在学习上互相鼓励,探讨问题。感谢我的导师薛稷教授,不仅在科研方法和学术前沿上使我受益良多,而且在我想要放弃的时候,鼓励我、信任我,使我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感谢我的家人,无条件支持我、鼓励我,成为我不断进取的动力和底气。
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不负国奖殊荣,不负导师和学院的培养,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态度,潜心学术,锤炼品性,争取在马哲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为学科和学校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