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7-22
2020年9月29日是我进入民间文学的学习旅程中,值得被记录下来的一天。刚刚从现当代文学调剂到民间文学的我,那段时间的状态就是迷茫与无措。甚至有着大部分人都有的,对民间文学的普遍偏见。试想一下,如果在你面前同时摆上流行音乐与民歌两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个?想来,大部分人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流行音乐。刚接到要去晋中工人文化宫观看左权开花戏《向天而歌》这个消息的我,也是这样的感受:“开花戏是什么?民歌有什么好听的?可能又是一个无聊难挨的下午吧……”但是,后来的经历却完全颠覆了我以上的感想。可以说,那是一场感动与惊动并存的艺术体验。
一
那时的我是感动的,盲艺人们对生活的坚韧,对国土家园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点点滴滴,都令我动容。
《向天而歌》讲述的是左权县盲艺人这一群体的故事。从老蛮师傅到生云、喜兆,再到明孩儿,是80年来左权县三代优秀的盲艺人代表,也是盲艺人从对民间信仰“三皇”的崇拜,到抗战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起“抗日救国盲人宣传队”大旗,再到解放后举起“盲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旗帜的时代缩影。
故事从抗战时期三皇会上八路军干部动员老蛮师傅创建“盲人抗日救国宣传队”讲起。在八路军干部的领导下,喜兆和生云带领盲哥儿们利用自己盲人的身份让敌军放松警惕,为八路军传递重要情报,宣传抗战精神,为八路军成功端掉敌人的炮楼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战争胜利了,但宣传队中最出色的喜兆却不幸牺牲。而那时的他早已有了相恋的女子,甚至有了一个未出世的孩子。老蛮师傅也因一时之间受不了喜兆离世的消息而去世……敬重的师傅与并肩战斗的兄弟接连去世,这样沉痛的打击让宣传队的每一个人都伤心欲绝。可是悲痛并没有将这群顽强勇敢的人打倒,生云作为大师兄,最先从悲伤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重振旗鼓,带着剩余的盲人兄弟们在太行山中继续演唱着……毕竟,生活总还是要继续,党的建设任务也一直在路上。
就算前情提要已经说明,这场戏是由真实故事改编,但是怎么看可能都会觉得有些落入俗套。看过了太多的抗日神剧,这般情节实在是层出不穷。但是这场戏的一个亮点就是,最后一幕真的邀请了一位盲艺人上台演唱。看着那位老人被搀扶着上台,摸索着坐下,一张口却是那样嘹亮高亢的唱腔,眼泪着实有些忍不住。
我不知道,身处黑暗中的他们是如何依靠兄弟们的双手与盲棍,在崎岖不平的太行山区边行边唱。我不知道,面对枪林弹雨的他们是如何依靠对国家与党的热爱,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惧无悔。我不知道,接到师傅与兄弟接连去世的噩耗,他们是如何依靠对生活与光明的向往与坚持,强忍悲痛,勇敢向前。可能是因为从前看到的这些故事都只存在于书本、影视中,终究隔了一层,无法体会得真切。而眼前这位盲艺人,则是将过去那段充满着鲜血、牺牲、苦难与勇气的故事活生生地带到我面前。他仿佛在告诉我:过去很难,但只要一心跟党走,有信念,有坚守,没有什么迈不过去的坎。
二
那时的我是惊讶的,我从不知道原来民歌有这样撼动人心的力量,能这样轻易地调动起观众的情感。永远,不要小看人民群众的智慧。
脱离于故事之外,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认真真地听一场民歌表演。以前的我总觉得民歌太俗,旋律总是重复,再加之难懂的方言,实在是“实力劝退”。但是这一次,我却在几个小时的重复旋律中感受到了独属于民歌的魅力。
这是一种来自人民群众的神奇力量。它会用高亢激昂的唱腔赤裸裸地表达爱恨情仇,它会用模式化的歌词体现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与智慧,它也会用当地的方言语词给自己烙上独一无二的地域风格。
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人民就是这样,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的心思,爱与恨都要轰轰烈烈。直爽单纯,勤劳勇敢的人民是那样的可爱啊!就是民歌让我体会到了来自人民的力量。国歌里这样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共产党脱胎于民众,更要为民众的幸福生活而奋斗。民众一心跟党走,党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与人民之间如鱼水般的浓厚情感,是国家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003年10月,左权盲人宣传队在北京首都演出,成为了当年音乐界的大事。随着纪录片《向天而歌》的播出,《南方周末》发表《盲艺人的乐与路》,左权盲人宣传队开始渐渐被世人关注。如今,左权盲人宣传队仍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政策宣传”“爱心传播”等多个方面努力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一心跟党走的脚步,从未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