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有约 | 文学院 : 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

日期:2023-04-17信息来源:文学院

20234141600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山西大学文学院“导师有约”第三期讲座在文科楼A102顺利举行。本期讲座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文学院副教授侯姝慧做主讲老师,讲座主题是“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质量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讲座由2022级研究生张晨静同学主持,文学院2022级全体研究生参加。


a70924c5be8740b5927dfa8d08b96e35.jpg

85f278b73d874969bcc81d7a79724e68.jpg


讲座伊始,侯姝慧老师以“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引入,列举了一些山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双合成郭杜林月饼、汾酒的制作技艺、醋的制作技艺等等。通过讲述生活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同学们意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接下来,侯老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数字化时代相联系。她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蕴含着国家与民族的生活和文化记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见人见物见生活,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积极融入现代生活、当代审美、当代情感和文化认同,利用数字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方面进行赋权赋能,使其呈现更多元的表现形态和发展向度。


1efc141586444d57aa907682ee0ca502.jpg

dccb241826ba45bfb5143521fb80ef19.jpg


其次,侯姝慧老师对当下社会热点进行了解读,老师提到了几个当下热度很高的新业态形式的产业组织形态。例如像几个关键热点名词,“网红直播引爆互联网”、“社区团购火爆,大平台涉足”、“下沉市场爆发”、“私域流量竞争时代”等。此外,当下互联网移民的新变革也带来了新的商业交易模式,智能制造兴起,中国制造受宠,海运集装箱一箱难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循环在技术的赋能下呈现了新的样态,其生产、表征、消费、认同和规则被嵌入一套技术和行动者网络相互形塑过程中,进一步影响着非遗的保护传承、创新利用和意义阐释。

再次,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积极地融入现代生活,有更多实现自己的机会,也就会大大提升其自身价值。对此,侯姝慧老师讲述了技术赋能非遗的五个方面。一是技术赋能非遗的生产:主体平等与内容共创;二是技术赋能非遗的表征:符号表象与意指阐释;三是技术赋能非遗的消费:体验一体与资本平权;四是技术赋能非遗的认同:记忆延续与双重认同;五是技术赋能非遗的规则:活动日常与实践治理。其中,每一个方面都有具体的例子来进行佐证,花西子这一品牌以苗族非遗技艺“苗银”“苗绣”“蜡染”为设计灵感,创造出“苗族印象”高定系列的彩妆产品。“数字敦煌”突破了真实时空和数字时空的二元对立,非遗的体验从时间点扩展到时间线,从“此时此刻”到“随时随刻”的消费体验。

最后,在本次讲座中,我们在侯老师的引领下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会到了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表达中实践过程的可操作性与文化传播过程的自信。随着大家热切的回应与掌声,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