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2-08
文/王珏
那是家连锁经营的寻常书店,名字叫做西西弗。漆绿的窗格显得十分肃穆,门框上赫然写着“西西弗”三个大字,里边的店员小心翼翼地整理着书,有时也轻声交谈,就像店里的读者轻拂过书页的沙沙声。就是这么一家不大不小的书店,插穿在商场五层的拐角,颇有些“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意味,似融入,又似格格不入。不知过了多久,终于拿起一本书——《别生气啦》。
如何能做到不生气呢?首先,和世界保持适当距离。与其说是世界,不如说和周围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适当距离究竟以何为对象?是那些使人不悦、犹豫、烦闷,但有时也会感激、欣喜和宽慰的人!这种复杂的情感的确矛盾,可这就是世界。那多远的距离才算适当?一种“既悦己又悦人”的距离。我们每天充斥在纷乱的信息流里,大脑早已不堪重负,可还是要在人情编织的社会网里谋得自己的位置。或是打着“我是为了你好”去绑架别人,或是不敢拒绝“工具人”的身份;一面渴望被理解,一面不去理解他人……这个人是你,是我,是芸芸众生。所以,请善待自己,先取悦自己,再愉悦他人。
其次,别找借口。很多人是“严于律他,宽于待己”的惯犯,当不如意或犯了错时总为自己开脱——时间太紧张,对手太强悍,资料过少……大家似乎很难把错误归因于自身。这些因素不是你本该做的案头工作吗?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非要做个有胆无谋的莽夫,然后落入全世界都不对的自我开脱中吗?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并不会使你难堪,相反,你会获得长足的进步。那为何要习惯找借口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事情没有按照既定步调的发展而显示出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让你觉得不安、焦虑,甚至惶恐,尽管有时这种差异是细微的,但这仍让你着急。可它只是偏离了你的预设轨道,并不代表不会导向你的既定结果,也许殊途同归呢?去接受所有的结果,好的也行,坏的也罢。不如意是一种常态,偶尔的契合也不要欣喜若狂,以平常心去对待万事万物。这就是别比较,本质上是平常心。
比较是行为动作,是心理暗示,是思维活动,更是层级归类。人是人,不是商品,可悲的是我们一直在比较和被比较。小时候的“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的每一次面试、评比与竞争……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被比较,像肉市的牛肉、菜场的冬瓜、集市的活鸡……不光如此,就连我们自己都在主动比较,刻意比较。不为自己的进步而充实,却日日活在比较的是与非中不可自拔。释迦牟尼在《经集》里说:“不要认为自己优于、劣于、或等同于别人。”其实比较的本源无非是焦虑。我们产生焦虑的情绪时,便会观望同类的进程,心思无法聚焦到事物本核,最终会使其产生偏离,只好乱寻借口。
所以,和你所处小世界的人保持适当的距离,别轻易动怒,也不要着急和比较,更别为自己开脱。时刻保持新的平静,专注于自身,不为俗世所惊扰。一言以蔽之——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这儿,我将《别生气啦》分享给大家,愿你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总能欣欣而然,于春夏秋冬的变幻中坚定丰盈的内心。最后,记得天冷多加衣!
(作者为继续教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