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伴我成长进步,我伴山大发展崛起

日期:2022-05-11信息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简介:王承亮,1945年5月出生,山西榆次人,教授,1978年起在山西大学工作,曾任山西大学德育室副主任、政教部主任,主编《大学生思想修养》、《大学生道德基础》、《大学生成才导论》、《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教程》等教材。

c2b48a546adf4a9c9d54bdbb59ec311c.jpg

我的学业完成在山大,职业定位在山大,事业成就在山大,家业归宿在山大。山大对我恩重如山,我对山大情深似海。近60年来,山大伴我成长进步,我伴山大发展崛起——我与山大同行。

山大事业道路的选择

1964年9月至1970年8月,我在山大中文系学习,大学六年的生活,既是紧张艰苦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基本上做到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岢岚中学工作,1978年,从岢岚中学调回山大,在附中待了一年时间即调到宣传部和德育教研室工作。如何完成从中学教师到大学教师的转折,成为人生道路的抉择。当时,有三条路摆在我的面前:

一是回中文系,但发现那要同年轻我10岁的同行竞争,所以很快就放弃了;只留下一丝念想,退休后再研究神话。

二是搞人才学。当时,人才学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刘翠兰、罗还报部长的领导和支持下,我到北京、上海、大连参加了全国人才学讲习班,回来又在全省组织人事干部培训班讲人才学,还受到了好评。我的首篇论文《试论领导班子群体结构优化》,在《山西大学学报》发表,并被《新华文摘》转摘,被评为我省首届社科成果三等奖。论文《试论人才成长的内在动力》和《个体成才一般规律初探》,先后发表在《中国人才》杂志上。我还参加了叶忠海、刘翠兰等专家主编的《普通人才学》、《教育人才学》、《政工人才学》和《人才哲学》等专著的撰稿。90年代,全国人才学研究转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我则转向了人才教育研究。

0622f5c7272f42179cdac579757aed39.jpg

三是搞德育。当时,为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德育教研室应运而生,由宣传部负责筹建。在首任主任郑景致、郭学勤的指导和支持下,我参加了省伦理学会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学术活动,自修了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学、人生哲学等教材和专著。在此基础上,我将上述有关理论和人才学相关知识有机融合,自编讲稿《大学生成才导论》并搬上讲台,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1986年,由于新老更替,学校任命我担任德育教研室副主任。在1989学潮特别是苏东剧变后,我深深感受到高校德育的极端重要性,最终确定为我的职业定位和事业方向。

我的教学科研工作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知教学科研是自己的天职。

教学方面,我力争做到“一带二坚持三真四统一”。一带,即以科研带教学;二坚持,即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宣传教育有纪律;三真,即真学、真信、真讲,不浅尝辄止、不离经叛道、不误人子弟;四统一,即针对性与系统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主导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不断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和行为驱动力。

a8bffd37f9234e4ea2d57a939aab6f9b.jpg

科研方面,我主要是围绕教学并为教学服务的,力争做到三个结合。一是把学习继承与研究创新结合起来。我搞德育属于半路出家,必须边学习边研究。为此,比较系统地钻研了马列毛的有关原著以及相关学术专著,构建了比较合理的知识结构,并形成高校德育的研究方向。二是把学术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实践性是高校德育的显著特征,教学研究是德育教师的重要职责。为此,我不仅研究教材,也研究学生;不仅研究教学内容,也研究教学方法。以便把握德育规律,用理论指导实践,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三是把独立研究与集体攻关结合起来。高校德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体攻关往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我的科研成果主要是教材和论文。曾先后与省内同行吉登云、郑玉田、张昌河、陈宗泽等教授合作,主编了《大学生思想修养》、《大学生道德基础》、《大学生成才导论》、《思想道德修养》和《形势与政策教程》等十几部德育教材,供全省高校使用,有的还被评为省社会科学推广应用成果奖。我先后发表论文10余篇,大都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特别是1993年奉党委之命、在相从智书记主持和指导下,我执笔起草的论文《用爱国主义点燃大学生心灵之火》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陆续发表在《求是》杂志上,并先后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进行了经验交流,实现了校党委“山大复兴,思想先行”的战略构想,提高了山大的社会知名度,鼓舞了山大人“改革、发展、上水平”的自信心。其中第二篇,署了我的名字,成为我晋升教授的代表性成果。

我所从事的管理工作

1986年,我担任了德育室副主任,1992年升任更名后的政教部主任,到2005年因年龄到站而离任。虽然曾与政治系、马列室几经分合,但我一直兼任管理工作。20年来,我主要在思政教学改革、政工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着力最多,有所贡献。

2152ddab51444c69baea9aff91b516e1.jpg

首先,思政教学改革任务重、要求高。仅课程设置,就有中央的“88方案”、“98方案”、“05方案”相继出台。好在我们这个班子是团结和谐而奋发有为的。由樊汉祯、王承亮、邸敏学、赵宇霞等牵头完成的“两课改革的有效探索”、“邓小平理论三进的有效探索”等教改项目,荣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其次,建设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性质和教学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育与管理的和谐、知与行的统一。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建立一支精干稳定的专职师资队伍,以理论教育为主,抓好课堂教学环节;又要建立一支动态够用的兼职师资队伍,以行为训练为主,抓好社会实践环节。多年来,在党委副书记张志敏教授的直接领导下,我们主要抓了政工干部的选拔聘任、理论培训、集体备课、教学管理、科研指导、年终考核和职称评定等工作,共评了40多名副教授、100多名讲师。这样,不仅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而且提高了政工干部的整体素质。

再次,学科建设是教学改革发展上水平的重要标志。只有学科建设不断上水平,才能为高层次的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用武之地,才能把教学质量持续地提升到新的高度。1994年,学校把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硕士点调到政教部,我们正式启动了学科建设。在樊汉祯主任的带领下,科学社会主义硕士点办得有声有色。1999年,由王承亮、相从智、翟炎和武敏中作为方向带头人,我们申报并获得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我们联合省委党校,由高健生、邸敏学和赵宇霞作为方向带头人,又新建了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点。从此,我们学科建设的重点转向了申报博士点的准备工作。首先确定先申报科社点,接着建设了以邸敏学、赵宇霞和高健生为带头人的三支学术方向梯队。但遗憾的是,第一次申报以失败而告终。欣慰的是,我退休之后,在继任者邸敏学教授的主持下,又改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6年,政教部终于有了第一个博士点。之后,他们又再接再厉、连续作战,到2011年,建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开创了学科建设的新局面。

我于2006年正式退休,2008年送走了最后一批研究生。现在,我仍然深情地关注着马克思主义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发展,衷心祝愿马克思主义学院越办越好。

8ada7a584ce34b7d9facdb761fc503f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