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网上投稿|站内搜索|我要提问

地址: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电话: 0351-7011885
传真: 0351-7018214
邮箱:yangongbu@sxu.edu.cn

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政工作

爱与责任谱写青春之歌——聚焦哈工大优秀大学生群体(一)

日期:2010-06-02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5月,是哈尔滨市丁香花盛开的季节。在这座城市的最高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满园的丁香花更是沁人心脾。俄罗斯古典风格的建筑群,显示着这所被列为国家“985”重点大学的九十年厚重的历史。

绿树掩映之下,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祖光的雕塑熠熠生辉。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给祖国光学事业的科学家,更为哈工大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现在,在这座校园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马祖光像很多人,很多人像马祖光。”

正是在马祖光精神的感召下,近几年来,哈工大涌现出以陈苏、杨振岭、张健、何晓波和刘峰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从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哈工大党委书记王树权说,建设一流大学,不仅要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更要有一流的育人质量,这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
 

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更有意义

在山西浮山县寨圪塔乡中学的教学楼前,生长着一棵老桐树,树上挂着一口小钟。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钟声,学生们日复一日地上课下课。

23年来,学校从未发生太多的改变。直到2005年暑假,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陈苏和李开聪来到这所乡村中学。这让门卫关师傅不仅头一回在乡里听到外地口音,还感受到许多无形的变化,“他们一来,就大不一样了”。

“自从有哈工大的支教研究生来后,寨圪塔中学就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转变不是一两个本土有经验的老教师能带来的,也不可能仅仅用数字来衡量的。他们带来了城市气息,给我们学生、老师都带来了活力。”寨圪塔中学校长卫俊剑说。

卫校长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在研究生支教团来之前的年份,浮山县每年能考上本科的学生寥寥无几,一个乡几年也出不了一个大学生。而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寨圪塔乡教学成绩更是始终在全县垫底。

而仅仅用了一年时间,陈苏执教的寨圪塔中学英语成绩跃居全县榜首,这对于在评比中经常被“剃光头”寨圪塔中学来说,是可以载入史册的。而李开聪执教的历史科目,其教学方法被浮山县在全县推广。“初一两个班全县排名第一,这是寨圪塔中学历史上的第一次!”

“真希望下一批志愿者早点到来!”寨圪塔乡中学校长的短信,至今还留在陈苏的手机里。而到全国贫困县支教一年的经历,也彻底改变了陈苏的命运。

陈苏是我国实施扶贫接力计划以来,第一个参加支教的博士生。当他在校园里看到招募志愿者的海报时,感觉“就是为我而写的”,然后就毅然决然地报了名,并说服家人和女朋友来到浮山县最偏远的中学,一呆就是一年。

刚开始时,乡里的娃娃们看见这么年轻的老师,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当陈苏在前面黑板上写字时,课堂下立刻乱成一锅粥,有的在抛纸飞机,有的扔课本,有的在打闹……可当陈苏回头时,整个课堂却又秩序井然了。

面对这些耍小聪明的娃娃们,陈苏说:“来到这里后,我发现物质条件比想象的要好,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却比想象的要差。原来以为,贫困的孩子学习一定刻苦,实际上,他们被物质上的贫困摧残得精神也开始贫困!我们要为精神扶贫而努力!”

为了让孩子们对改变自身命运有直观的认识,陈苏还专门找来路遥写的《平凡的世界》,把这部上百万字的书一章一节地读给学生听。“这部书里的主人翁、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都跟寨圪塔乡很相似:山区,产煤,农村娃。”娃娃们就好像在听身边人的故事一样,似乎想把每个字都记下去,教室里只流淌着陈苏的声音。

陈苏与他的队员们认为,他们来这里支教,教知识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教孩子们树立理想、坚定信念、追求思想!他坚信:“也许我们的一句话,就可能改变他们的命运”。

2009年7月,以陈苏及其队友为原型,国内首部以研究生支教团为题材的影片《青春的力量》在浮山县开机,70%的拍摄地选在寨圪塔乡。有人评价说,影片是继新中国青春系列著名影片《青春之歌》和《青春万岁》后,反映21世纪当代青年的第三部曲。

在支教的一年里,陈苏不仅学会了磨面、割麦、打草,还让他深入了解了农村,了解了中国国情。现在已是哈工大团委书记的陈苏,在回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时说,当你为别人提供帮助后,你会收获内心的充实和自信,有时候油然而生出一种幸福感。“参加志愿服务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相连,才更有意义。”

如今,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的足迹已从太行山区延伸到青藏高原。从2006年至2009年的3年间,该校先后派出3届9名队员到拉萨支教。支教不仅带来了当地的改变,也使支教者自身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些大学生老师为藏族学生提供了一个看世界的窗口,带来了知识和文化,也为学生工作注入了活力。”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处长拉巴旺堆说,要改变西藏教育落后的现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这些支教队员的行动却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这些支教的大学生刚来时,我对他们说,你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可以随时跟我说,可一年下来没有一个人给我打电话。”共青团西藏自治区团委权益部部长王慧文的话语里充满欣慰,“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老西藏精神在闪光,他们在这里支教一年,比在内地工作几十年得到的锻炼和收获都要大。”

隋海鹏是哈工大媒体技术与艺术系学生,刚开始来到西藏藏医学院支教时一句话也听不懂,加上他该院才只有4名汉族师生。刚开始上课时,他还要请一个人来做翻译。于是,他将业务时间全部用来向藏族同胞学习,很快他就学会了藏语,不仅能流利地讲课,还能用藏语唱歌,全校师生都视他为藏族人。

“不说藏语,不喝酥油茶,就不是藏族人。”隋海鹏认为,来这里支教高原反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真正融入藏语环境,为藏族同胞所接受。同事和学生还亲切地称呼他为“索朗加措”,藏语的意思是“智慧的海洋”。

西藏藏医学院团委书记拉巴次仁以隋海鹏的例子告诉后来支教的大学生:“小隋用行动证明了,内地的大学生越是到困难的地方,越能在磨练意志中更快的成长。”

2009年,团中央对研究生支教团进行调整,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奔赴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正值西南五省遭受特大干旱灾害,越来越严重的旱情,牵动了5名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心。

在今年4月的研究生支教团例会上,有人提出“发动我们身后更多的人来解决当地实际困难”的建议,得到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一致同意。于是,支教队员分别向自己所在的院、系、班级发出了“求救信号”。短短半个月时间内,就在哈工大师生当中募集到20743.6元爱心捐款。这笔钱用于修建西川乡界马完小和宁利乡白草坪完小饮水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彻底改变这两所小学几百名师生的饮水条件。

当宁蒗县委副书记简传银得知此事后感叹地说:“哈工大支教团来到西部地区支教,不仅仅是传播文化知识,更是在传播一种精神,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崇高境界!”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1885 传真:0351-7018214
E-mail:yangongbu@sxu.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