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站|网上投稿|站内搜索|我要提问

地址: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电话: 0351-7011885
传真: 0351-7018214
邮箱:yangongbu@sxu.edu.cn

思政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思政工作

辛亥精神永放光芒

日期:2011-10-26 信息来源: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作者:阎建红

辛亥革命,这是一段注定被所有中国人铭记的悲壮历史。我发现,在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这一时期,党和政府,舆论媒体,文学艺术,还有许多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纪念活动和教育活动都特别频繁和高涨。为了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为了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我多么希望学校和各学院能及时抓住每一次理想信念、人格品德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契机啊。

近日,我们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的研究生,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感动、无比震撼的心情,观看“六集文献电视片《辛亥革命》”,学习当年革命前辈不畏牺牲而救国救民的壮烈事迹,聆听当年仁人志士用鲜血和生命凝铸的悲壮诗文,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有力地扣击着我和大家的心弦。21世纪,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必须牢记历史。“辛亥革命”就是一部对我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格品德教育、做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教育,最具说服力的一部生动教材。

同学们,今天,你们是站在新世纪第二个十年起点上的青年学生,承担着一种传承历史、继往开来的责任和使命,这种责任和使命无比重大啊!党和政府常说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但是学习之风还没有建立起来,而且学习之风的建立是非常艰难的大事,大家清楚,在我们党内尚且如此,在我们大学尚且如此,何况在全社会呢?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更应在建立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面,尤其是对本民族历史的学习,对中国近代史的解读非常欠缺,一个民族没有读懂自己前辈的血泪史,没有读懂自己前辈的奋斗史,没有读懂自己民族的文化史,没有读懂自己民族的心灵史,何谈传承?实际上,对于很多事情的看法,都与我们的近代史有关,以史为鉴,读史是为了读懂今日,并且读懂自己的人生。从平日里聊天,我听到有的研究生同学说“只知道辛亥革命,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想,这一现象不能不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包括博士生。这说明,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太有必要了,不仅可以使大家了解这一段历史,还可以使大家增强历史责任感,强化继往开来的使命意识。

“六集电视文献片《辛亥革命》”,播放不足五个小时,但却用了两年的时间进行制作,可见其重视和付出的程度非同一般啊。许多专家及观众认为,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辛亥革命》题材重大,主题鲜明,资料翔实,手法新颖,生动感人,达到了科学性、权威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当之无愧地成为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文献纪录片精品力作。片子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富含民族表情、国民性格的辛亥历史,看到了一个充满意外和偶然、富含激情与理想的辛亥革命。有很多事件无不让我们动容,无不让我们流泪,还有很多当年拍下来的历史影像是第一次公开。片子以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初的革命历程为主线,鲜活、生动、真实地再现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时期不可替代的领袖作用。片子紧紧把握住孙中山先生以拯救国家和民族为己任,无所畏惧,备尝艰苦而不觉、历尽挫折而不悔的精神以及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力量和智慧,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推翻帝制、振兴中华的这一使命中,而且在全部片子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我们所看的两个晚上,全场静的出奇,没有一个人不是心无旁骛、高度集中地盯着屏幕。我想,大家在时间的怀抱里,观看、欣赏、品味、解读这样一部具有史诗般的六集文献电视片,应是对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最好纪念,更是对自己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好的审视。大家无不感到,看后,学识增长,思想开阔,精神振奋,而且必将对自己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使同学们加深对辛亥革命历史的学习、理解和认识,并强化自身的使命意识,在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大家清晰地集中梳理出来。

从辛亥革命的背景来说,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人民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正如毛主席所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当时的处境和呐喊就是“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因此,不破不立,各种矛盾的尖锐发展不可避免地必然导致一场破旧立新的全国性的群众性的斗争。

从辛亥革命的爆发来说,群众反帝反封建斗争需要有一个新的社会力量来领导,才能开创出新的历史局面。在中国无产阶级没有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之前,这个历史重担自然就落到了中国资产阶级身上。孙中山革命活动的开始,标志着一种新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一家贫苦农民家庭中,12岁以后,在国外和香港受过十多年比较系统的资产阶级教育。1894年,孙中山大学毕业两年后,终于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成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以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将民主共和的思想引入中国,将推翻封建专制、建立共和之国作为革命纲领。追求进步、逐渐觉醒的民族,开展了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如广州起义、三洲田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廉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黄花岗起义,直至保路运动而诱发武昌起义,使革命态势迅速蔓延至全国。这次革命推翻了中国几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从辛亥革命的艰难来说,辛亥革命虽然异常艰苦,但历史的滚滚车轮不会回辙。数十年艰难的革命岁月,孙中山始终是“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建立和维护共和制度与封建统治和袁世凯专制独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袁世凯窃夺辛亥革命果实后,一步步地推翻共和制度,恢复独裁专制。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失败后又组建中华革命党,坚持反袁武装斗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在护国运动和全国人民的反对声中最终破产。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纷争和混战,上演了一幕幕政治丑剧闹剧。孙中山等对破坏共和的种种行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但始终没有取得根本胜利。追随孙中山的志士们,一次又一次的起义,一批又一批的冲锋,一波又一波的抗争,在黑暗中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奋斗不息,以至于抛头颅、洒热血而赤心不改。这里仅举一例,说明志士不畏革命艰难而勇于赴死的感人一幕:“林觉民与妻诀别书”(译文):“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已是阴间一个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起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体察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死,不等于我不爱你,不等于我爱你不够深刻,我的勇敢面对死亡,是因对你的爱赐予了我力量和勇气;我的就义,也是希望天下无数像我们这样的恩爱夫妻,从今以后不要再忍受诀别的痛苦。”一千三百字的“与妻书”催人泪下,道出一个革命英雄为正义事业不畏牺牲,却对爱妻情深意重、满心负疚的感情。后人对 “与妻书”十分感动,写下了不少感触。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又经过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上下求索,终于在重重乌云中,再一次寻觅到民主共和的黎明曙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这时,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开始由中国共产党人担当起来。

从辛亥革命的失败来说,究其原因:首先,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帝国主义列强。第二,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却没有认识到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的必要性,没有触动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因此而发生重大的改变。第三,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内部派系林立,政见不同。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第四,革命党人没有真正建立属于自己的革命武装力量,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第五,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敢发动和组织农民起义,在革命的高潮时期,这些军队甚至倒行逆施,顽固镇压农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孙中山在病榻上弥留之际还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正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统一战线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敌我不分,孤立自我,才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的果实。

从辛亥革命的启示来说,以辛亥革命为起点,中国刚刚走过的这100年,充满了曲折与艰辛,写下了光荣与梦想。无论是以五千年中华文明史为参照,还是以人类现代化历程为背景,一个世纪以来的沧桑巨变,无不诠释了一个国家和民族从古老到现代、从危亡到复兴的壮阔进程,其中蕴涵着极其深刻的启示。第一,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永远是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正如毛主席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第二,辛亥革命以其伟大的成功与沉痛的失败昭示世人,如果不能提出一个明确的、科学的革命纲领,不能最大程度地团结各阶层全民族的力量,不能建立起支撑现代化国家理想的制度框架,便无法彻底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实现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因此,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正如毛主席所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宣示震动世界,辛亥革命先驱的“建国梦”已成为现实。新中国六十多年的辉煌成就,已经证明,无数仁人志士的“强国梦”正日渐清晰(比如,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中就提出建设“三峡大坝”等许多很现实的宏伟设想)。历史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只有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才能迎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第三,辛亥革命留给了我们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治国胸怀。孙中山先生和他的战友们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常常能以世界眼光观察国际大势,从而作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判断和决策。“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成为孙中山先生自觉遵循并时刻不忘的座右铭。他强调,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们为推动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这条道路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宝贵探索,为我们中国共产党实现民族复兴最终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辛亥革命百年来的历史表明,坚持改革开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完成救国救民、强国富民任务的必然选择,是创造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我们这个古老东方大国实现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正确路径。第四,辛亥革命留下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珍视的精神遗产就是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一百年前,孙中山喊出的“振兴中华”响彻了中华大地。直至今日,这一口号仍然并将永远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自己“爱国若命”,“生平以爱国为前提”。直至在生命的最后,孙中山先生依然用尽全身力气断断续续地又说出了七个字的国事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事实上,所有志士仁人无一不是由“振兴中华”这一爱国精神所驱使而投身于革命的。鲁迅写过“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的诗句,吴玉章写过“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的诗句,这些诗句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许多革命者的共同心声。他们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求取国家的富强,宁肯放弃舒适的生活、离开温暖的家庭、抛却个人的幸福,而选择一条困苦艰险、荆棘丛生的革命之路,甚至不惜献出青春和生命。直至今日,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辛亥革命留下的这一十分珍贵的精神遗产的昭示和激励下,前赴后继、不懈奋斗、与时俱进,才使我们国家走上了举世瞩目的强盛之道。

同学们,百年历史、百年奋斗、百年追求,汇聚成一句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上已有无数仁人志士和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现实中则有待你们——国家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以自己的切身行动,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告慰那些为拯救中华民族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革命前辈,并在广大青年中为继承先辈之遗志、紧跟时代之步伐、实现宏伟之理想而走在最前面!

 

版权所有:山西大学研究生工作部(处)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1885 传真:0351-7018214
E-mail:yangongbu@sxu.edu.cn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